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23年12月5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图书馆在图书馆大学城校区馆思政研学空间联合举办《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一书的研读活动。这是本学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系列研读活动的第9期,也是我校马克思主义经典研读的第37期。本次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范根生老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洪伟老师领读,自动化学院本科生李嘉铭、郑瑞源共读,马克思主义学院、自动化学院等多个学院50余名师生参与。
洪伟老师主要从回顾《摘编》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民生民政要点以及阅读《摘编》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分享。洪伟老师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领域民生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国运。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既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反映,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新时代十年民生事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生动素材,也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底气所在。《摘编》有关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亮眼民生数据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惠民举措,可以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今后增进民生福祉的重点就是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凝心聚力写好新时代的民生答卷。
自动化学院本科生李嘉铭、郑瑞源作为共读人,分别根据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家乡生活实际感悟,分享了研读后的看法。范根生老师在总结中讲述了“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以民为本”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治国理念,但古代的“民本”与“人民至上”的理念有根本不同,不过马克思主义刚进入中国时,当时的人民是以传统的民本思想来理解和接纳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研读是我校面向学生的品牌性活动,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和丰富的重要载体,深受师生喜爱,为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提供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将助推我校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