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0-04-23 浏览次数:

12月29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龙洞校区行政楼901学术报告厅举行。会议由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与宣传处处长倪熙、学校党委副书记胡钦太、各高校马克思主义领域资深专家参加了研讨会。
  胡钦太副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在广东工业大学认真总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学术研讨会,既是深化主题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他对研讨会提三点希望:一是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能把握理论前沿、形成研究合力;二是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能打造学习交流平台、提升我校立德树人成效;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对建设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思想启迪和精神动力。
  倪熙处长结合会议主题,深入分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举办本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她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定制度自信,经实践检验的、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体系,是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而此次研讨会把制度自信构建在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社科理论界的应有之举,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来自省内外院校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集中研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来自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汕头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广州大学等十位专家学者分别结合自身研究,就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进行了深度的解读和透彻的学理分析,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和具体对策。
  中山大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萍教授从先进文化制度与中华文明这一主题入手,阐释当今世界存在多元文明,全球化速度加快,但全球化不是同质化,也不是西方化。制度作为文明里面最重要的形式,最重要的载体,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一致是正常的,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并认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作为高校教师要指导学生无论研究与思考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中国大地,放眼全球,做到尊重、包容、共建、共生。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永贵教授认为中国之治的新境界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学科来探讨。首先要有的大历史格局,从历史发展中探索制度自信。其次从实践探索中来证明制度自信,无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多党合作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是依据中国现实国情而制定的。三是要从理论视野来看待制度自信,从经典作家的论述中论证制度的优越性。四是从价值取向角度来探讨制度自信,人民主体性是最基本。五是要用批判的方法来维护制度自信。实事求是的看待中西方国情的差异,了解中国国情的复杂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谢迪斌教授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分层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性。南方医科大学任映红教授从民主协商、民主监督等方面论证新型政党制度中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广州大学赵中源教授从实践合理性解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发展。
  广东财经大学杜奋根教授认为高质量的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广东药科大学刘小龙教授认为中国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时刻警惕国际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汕头大学刘元根教授认为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论述中要深刻的认识到制度的优势,此外要排除苏联模式的干扰,将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发挥其真正作用。
  揭晓院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研讨会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人员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彰显全社会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二是讨论话题集中,对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重要性达成高度共识;三是理论高度凝练,各位资深专家、青年才俊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一步剖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重大意义和决策部署,对坚定“四个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治理体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迎龙路161号广东工业大学龙洞校区行政楼8楼 

电话:020-87080137 邮编:510520